来源:国际清算银行(BIS)
整理:李睿懿/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
BIS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阐述了美元在国际融资市场中的作用。
从需求端来看,近年来美国境外的银行和非银机构不断攀升的对冲需求导致美元在货币市场上出现短期流动性问题,投资者和银行纷纷转向外汇市场通过掉期和货币互换的方式来获取美元融资。根据BIS场外衍生品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底,未到期外汇掉期和外汇远期未平仓合约总额接近86万亿美元,其中外汇掉期合约占比约为四分之三。所有相关未平仓合约中有四分之三的合约剩余期限少于一年,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89%的外汇交易都与美元有关。
根据BIS国际银行业的统计数据(IBS),从各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美元资产和负债的缺口可以推断,加拿大、日本和瑞士的银行是外汇掉期市场中最大的美元净借款方,由于审慎监管原则和风控要求,这些银行通常会避免持有过多的汇率风险敞口。对于非银行机构,机构投资者用外汇远期合约对冲投资组合风险,非做市银行和对冲基金利用货币互换对冲外币负债风险;非金融机构而言,他们利用短期外汇掉期和远期合同来对冲国际贸易风险。
其他机构投资者例如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也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他们拥有全球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大量以美元计价),其投资组合规模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大幅攀升,也导致美元融资需求与日俱增。全球金融系统委员会(CGFS)发现此类投资组合中使用的大部分外汇对冲工具的到期日较短。使用三个月掉期对冲一个2万亿美元的投资组合(假设80%为美元资产,需要60%对冲比率)将需要每三个月滚动9600亿美元的美元掉期,即每月需要建立3200亿美元的美元掉期头寸。
就供给端而言,此次疫情爆发导致的全球金融动荡加剧了美元供给的短缺。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银行业资产增长明显放缓,扩大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成本不断上升。同时银行对于强势美元也变得更为敏感。那些在全球拥有多元化借款人的银行,普遍存在货币错配的风险,美元的大幅上升将提高贷款组合的风险,推高银行全球资产组合的尾部风险。
沪ICP备14015572号-6 | 网安备案号:沪公安网备31010602004461号
沪ICP备14015572号-6
网安备案号:沪公安网备310106020044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