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大图)
图源:Investing for Outcomes: Why Impact Is Relevant Beyond Impact Investing, Citi GPS
图2:影响力投资的必备要素
(点击查看大图)
图源:整理自Investing for Outcomes: Why Impact Is Relevant Beyond Impact Investing, Citi GPS
基于这样的分类标准,Impact Management Group基于其中“让步”(concession)和“参与”(engagement)的表现,对目前市场中的各类影响力投资行为进行了梳理和归类。
图3:以“让步(横轴)”和“参与(纵轴)”情况为基准,对影响力投资进行分类
(点击查看大图)
图源:Investing for Outcomes: Why Impact Is Relevant Beyond Impact Investing, Citi GPS
由此种种,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将影响力投资的必备要素比作一副拼图的话,目前市场中大部分已佩戴了“影响力投资”标签的行为,实际上都或多或少缺了几块拼板——甚至很多都缺了最主要的那几块,例如对所有利益相关方所产生的所有影响(积极和消极、有意和无意)的情况。
·影响(impact):对他人或周围事物起作用(动词);所起的作用(名词);
·影响力(influence):用一种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又被解释为战略影响、印象管理、善于表现的能力、目标的说服力以及合作的影响力等。
——信息来源:百度汉语
除此之外,当我们在此处将“impact”翻译为“影响力”时,我们会不自觉地将重点放在相关行为对于投资者、管理者、企业的意义和作用(如提升其社会责任的正面形象等),却忽略了“impact investing/management”的真正意义在于:投资者或管理者的决策与行为,会让企业对各利益相关方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这众多的“站点”名称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接受,这或许意味着我们已错过了最合适的机会,去为这些行为找到更适合的名称。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更多地思考和探讨它们真正的意义,以此尽力避免让它们的偏正性质对许多公众、甚至是从业者,产生潜移默化的、与其本意相违背或是有偏离的影响。
或许你依然会觉得这样的影响并无大碍,但它们其实一直在引导着我们的行为和认知。
英国经济学家、牛津大学环境变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凯特·拉沃斯(Kate Raworth)在其著作《甜甜圈经济学》中用这样一个案例向我们阐释了语汇所产生的引导作用:
贯穿20世纪,“消费者”(consumer)一词在公共生活、政策制定和媒体上使用得越来越广泛,如今已经远远超过了“公民”(citizen)一词。
一项在线调查请参与者想象自己是正因干旱面临缺水、共同福祉受损的4户家庭之一。这里的关键点是,对一半的参与者,调查从“消费者”的角度描述整个场面,对另一半消费者,调查从“个人”的角度描述。光是改变了一个词,会带来些什么不同呢?被标记为“消费者”的人报告说,觉得对采取行动缺少了些个人感,也不怎么信任其他人。而被称为“个人”的人并未表现出这些心态。看起来,光是像消费者那么思考,就会触发人的自私、孤立行为,不能把自己视为面对共同稀缺条件的群体一员。[9]
埃尔金顿明确指出,“‘三重底线’理念从来都不应该仅仅被作为一个会计工具。”或许,它在实践中被工具化的结果,其实也和它的表述有着些许关系:bottom line,它在商业环境中常指企业的净利润,是企业运营的财务底线,是可以通过计算得出的明确数值。因此,在将社会和环境也称为“底线”的时候,它们也随之被加以数值化/货币化的要求,被期望可以变得在数学意义上被衡量和被计算。
但是,在这些偏正短语中,“影响力”“绿色”“可持续”等“偏”的这些部分往往都是无法直接或简单地实现数值化/货币化的,甚至本就不应该被施以如此简单粗暴的做法——这也是除了相关实践欠缺“偏”的部分所代表的“意识”转变之外,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当前遇到的另一个症结和阻碍。
二、对数字的执念
为了进行所谓的科学比较和研究,研究者通常会将不可直接以数字或货币形式量化的元素(如自然资源、劳动力、福祉等),通过货币化等方式来将其转化为可衡量、可比较的数字。
在影响力投资领域中,这种转化方式被称为影响力会计(impact accounting),被强制量化的,即企业各类商业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以此为基础,众多国际组织(如由世界银行、沃尔玛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内的380个实体组成的资本联盟〔Capitals Coalition〕)、各类咨询机构,以及高等院校,都纷纷开始研发自己的影响力会计框架和方法。哈佛大学会计学教授更是牵头了一项专注于“影响力加权会计”(impact-weighted accounting)的研究计划,其顾问委员会成员包括了来自资产管理、银行业、倡议界、慈善和学术界等领域的领军人物,研究目的是将企业各类商业行为对消费者、社区、自然环境等利益相关者所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货币化,最后并入企业的利润表。[10]
然而,我们必须后退一步,重新审视和思考一下这样的方法是否有益,因为——将自然资源描述为“自然资本”或“生态系统服务”、将劳动力转化为“人力成本”,或是将福祉与GDP频繁绑定,这些处理方式用可衡量、可比较的数字,取代了自然、劳动力和福祉本身的含义与重要性。
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曾指出,如果流浪狗被人取了名字,就拥有了更大的生存机会。或许是本着这一精神,主流环境经济学家现在从生命系统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和它所含的“自然资本”财富的角度来描述它。但我们选择的名字至关重要。
“自然资本”和“生态系统服务”是一把厉害的“双刃剑”:它或许给流浪狗起了一个名字,但它所选的名字,把生命世界从人的物质手段,变成他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北美印第安部落奥内达加邦的酋长奥伦·莱昂斯(Oren Lyons)受邀到伯克利大学自然资源学院致辞时,便敲掉了这一风险。“你们称之为资源,我们称之为亲属,”他解释说,“如果你们能从人际关系角度思考,就会更好地对待它们,不是吗?……回到人际关系上,因为那是你们生存的基础。”[11]
我们不难由此看出:
当我们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个人、公民、消费者、雇主/雇员等)中时,我们会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同一个议题。
在对待社会、环境和治理方面的议题时,我们需要让每一个人都“把自己视为面对共同稀缺条件的群体一员”,从个人、公民(而不是消费者、雇主/雇员)的角色角度出发,去思考和探讨每一种行为和解决方案究竟会对各利益相关方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在2022年4月发表的一篇影响力投资主题研究报告中,花旗ESG研究团队表示,分类法(taxonomies)能够成为衡量经济活动的影响力,并同时培养影响力意识(impact awareness)的一种有效框架。该团队建议,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为基础框架来构建一个全球性的分类法则,并表示“欧盟可持续分类准则”(EUTaxonomy, EU taxonomy for sustainable activities)是现有的一种良好且有潜力的尝试。[12]
花旗ESG研究团队在该报告中解释称,“欧盟可持续分类准则”(EUTaxonomy)的设计中涵盖了“净影响”(net impact)的诸多方面,并融合了在很大程度上比“净影响”更加严格和缜密的“不造成重大损害”(DNSH, Do No Significant Harm)原则。
ZOE未来经济研究所(ZOE Institute for Future-fit Economies)与英国智库“新经济基金会”(New Economics Foundation)在2022年7月联合发表了一篇以“不造成重大损害”(DNSH)原则为主题的转型政策简报,对该原则的诞生背景与当前应用进行了梳理,对其在应用中的实质性和程序性缺陷进行批判性反思,并为该原则的充分应用提出了具体建议。(第一财经研究院对该份简报进行了编译,详见《用“不造成重大损害”则让经济活动真正为实现环境目标作出贡献》,点击可查看全文)
报告提到,依据“不造成重大损害”(DNSH)原则,为实现某一环境目标作出努力的经济活动,必须同时确保不对其余环境目标造成重大损害——这意味“正负抵消”将不再是一个可选项。该原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要求决策者进行更为全面的考虑,将改革措施、投资行为和其他经济活动可能对其他领域产生的影响也纳入决策考量之中。这样的改变无疑有助于防止具有危害的权衡结果的出现,让人们能够对经济活动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估,在保证经济行为在特定环境目标层面有良好表现的同时,又能满足其他目标层面的最低保障标准。
这是一项颇为理想化的原则,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和阻碍。报告在针对欧盟“国家复苏与韧性计划”(NRRPs, National Recovery and Resilience Plans)的分析中就发现,“不造成重大损害”(DNSH)原则在目前的实际应用中未能充分发挥潜力,并且其实践与理念之间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一致。
因此,为了确保“不造成重大损害”(DNSH)原则和“欧盟可持续分类准则”(EUTaxonomy)能够得到言行一致的实践,我们需要以此为基础,准确且严格地构建能够适应于各国和地区的实践标准。
除了综合性的分类法则,花旗ESG研究团队在报告中还指出,对作用于每个不同领域的“影响力”进行单独的衡量与评估,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
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为基础框架所绘制出的SDGs图谱(SDGs mapping),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梳理每一个行业与SDGs各目标之间的关联度,还能够将每一项经济活动为实现SDGs的各个目标所作出的贡献以可视化的形式直观地进行呈现。
图4:根据项目实际表现所绘制的SDGs图谱示例
图源:Vital Capital官网
图5:各行业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之间的关联度(不包括与SDGs无任何关联的行业)
(点击查看大图)
图源:Figure 28, Citi Research[13]
无论是采用哪一种方式,为“影响力”“可持续”“绿色”“福祉”“自然”“生态”等不可直接以数字或货币形式量化的元素,找到一种公认、可操作、可推广的衡量或评估标准和方法,都会是一项十分艰巨的挑战。然而,无论是标准的筹划制定,还是后续的监督执行,尤为重要的一个潜藏元素是:每一个人——无论是参与其中的制定者和经济活动主体,还是作为利益相关方的消费者和公众——都需要培养起更为深刻且长久的可持续意识。
三、结语:用发自内心的意识,引导出效果显著且深远的行为
无论是花样繁多的标签,还是需要将一切都转变为数字的执念——它们都已成为我们在可持续发展之路上继续前行的阻碍和禁锢。
南南合作金融中心总干事吴忠在2023中国社会责任投资高峰论坛上表示,不用贴标签,不用说自己是ESG:
“影响力投资应该是发自投资者内在的主动行为。以往传统的理解企业社会责任是要求企业赚钱之外做点好事,现在ESG主要是上市公司和大企业做披露,好像都是外在、被动的。影响力投资是真正要求投资者发自内心的意识和行为。”[14]
无论是多么缜密的信息披露框架,抑或是无比严格的信息披露准则,它们能够起到的效果,都不会比由发自内心的意识所引导出的行为所能达到的效果来得显著和深远。
我们如今更为需要的,是更为深刻的反思和意识转变。这将是一项比制定标准更为艰巨、更为必须的挑战。
注释:
[1][2][3][4] “25 Years Ago I Coined the Phrase ‘Triple Bottom Line.’ Here’s Why It’s Time to Rethink It.”, John Elkingt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https://hbr.org/
2018/06/25-years-ago-i-coined-the-phrase-triple-bottom-line-heres-why-im-giving-up-on-it.
[5] 本段概括自GreenBiz集团主席兼联合创始人乔·马克威尔(Joel Makower)于2022年5月发布的三篇ESG评级主题文章,第一财经研究院对其进行了编译,并发布为“ESG评级系列编译”.
[6][7] “Demand more impact from your ESG investments”, Terrence Keeley, Climate & Capital Media, https://www.climateandcapitalmedia.com/demand-more-Impact
-from-your-esg-investments/.
[8] “ESG的前世今生”,蒋焰,墨菲读书(中信出版集团旗下账号),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7942502714624207&wfr=spider&for=pc.
[9][11] 《甜甜圈经济学》(Doughnut Economics: Seven Ways to Think Like a 21st-Century Economist),凯特·拉沃斯(Kate Raworth)著.
[10] “为何不能用金钱计算社会影响力”,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https://mp.weixin.qq.com/s/m02JJxXZsXg1AeiR_VQ_7Q.
[12][13] Investing for Outcomes: Why Impact Is Relevant Beyond Impact Investing, Citi GPS.
[14] 根据南南合作金融中心总干事吴忠在2023中国社会责任投资高峰论坛上的发言内容整理.
(本文题图来源:东方ic)
——
文 | 邵玉蓉 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
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目标与共识。为进一步传播可持续发展的底层逻辑,以及相关领域的政策指引和实践,第一财经研究院开设了“可持续+”栏目,涵盖双碳、影响力投资、绿色金融、ESG、乡村振兴等领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治理提供参考。
沪ICP备14015572号-6 | 网安备案号:沪公安网备31010602004461号
沪ICP备14015572号-6
网安备案号:沪公安网备310106020044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