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冲击和应对的全景式报告Part3:公共卫生篇

第一财经研究院 2020-03-05 22:21:00

下载报告全文

 

*点击回顾《新冠疫情冲击和应对的全景式报告Part1:经济金融冲击篇》

《新冠疫情冲击和应对的全景式报告Part2:全球冲击篇》

 

执笔人:杨燕青 林纯洁 刘昕 马绍之

由于“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在国内已得到有效控制的新冠疫情被定位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然而,随着国外确诊病例的快速上升,不少流行病专家认为,全球蔓延才刚刚开始。截至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尚未宣布其为全球大流行(Pandemic),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疫情数据显示,截至3月5日18点,全球(除中国)新冠疫情已蔓延到79个国家,确诊病例为 15108例。

疫情的来临和蔓延,警示了全球在公共卫生和大流行疾病应对方面的严重短板和“赤字”。在流行病肆虐的时代,显然全球并没有做好准备。旨在对全球195个国家的卫生安全和相关能力进行第一次全面评估和基准测试,权威机构共同开发的全球卫生安全(Global Health Security, GHS)指数显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为流行病和严重疫情做好了充分准备,每一个国家都有短板需要弥合。2019年,GHS指数的全球平均分只有40.2分(满分100分)。60个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分为51.9。此外,有116个中高收入的国家未达到50分。

中国的GHS指数得分为48.2,在195个国家中排名第51名,大致与印度、菲律宾、秘鲁以及以色列近似,但低于同为金砖国家的巴西。WHO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政府卫生支出占GDP比重仍仅为2.9%。该比例仅略高于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明显低于中高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

针对中国在公共卫生和疾控领域存在的明显短板和“赤字”,以及治理架构中的明显缺陷,在全球灾难性传染病及大流行病发生概率日益高企的大背景下,再造中国公共卫生和疾控系统能力建设和治理架构的工作刻不容缓,我们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1. 建立“大流行病预防和应对委员会”。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下设常设的“大流行病预防和应对委员会”,推动和监督未来一系列中长期公共卫生设施、公共防疫储备和应对大流行病的各项能力建设。

2. 加大公共财政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在“十四五”期间,公共财政应加大投入,用来提高公共卫生支出占GDP比例。高目标为7000-8000亿元,中国卫生支出占GDP比例达到3.8%,即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低目标为3300亿元,以达到全球平均水平3.3%。

3. 大力增加医疗资源和医疗人员的供给总量。以美国为比照目标,若达到其卫生人员/总人口标准,需增加医疗人员约7000万人,而达到其50%的水平,即需增加医疗人员2800万人员左右。

4. 医疗领域对内对外全面开放。以上医疗人员投入看起来目标极高,单靠公共投入显然无法实现,只有通过在医疗领域和公共卫生教育领域大力度对内对外开放,允许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进入,才能实现增加供给总量的目标。

5. 建立和完善应急响应机制、紧急征用机制。

6. 建立公共卫生和应急储备体系并开始运转。

7. 加强公共卫生和疾控人才的培养和科研。

8. 重建疾控体系和治理架构。以交叉学科、多部门人员方式重建疾控体系;在治理架构上重回垂直管理架构,疾控系统重回行政系统。

9.建立相关数据库和共享机制。建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野生动物专家、兽医和决策者之间的协调和培训机制,建立人类、动物和野生动物监控的相关数据库和共享机制。

10.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公共卫生跨境应急响应。

 

 

全球疫情与经济观察

第一财经研究院自20202月起发布新冠疫情观察专栏,通过跟踪疫情动态与经济数据变化,全面展现新冠疫情在全球进展状态与各国治理方式的演化并分析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